今天是:

学术交流

学术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报告 >> 正文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洪卫教授主讲“坤舆哲学讲坛”第133讲

发布日期:2024-12-02    作者:     来源:     点击:

11月30日下午,河北大学 “坤舆哲学讲坛”迎来了第133讲。本期讲座特邀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阳明学与现代儒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洪卫教授为大家开讲,讲座主题为“‘生之谓性’中的性、气关系——以宋明以及近代诠释为中心的考察”。程志华教授主持本期讲座,许春华教授、王开元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参加讲座,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及在读硕博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李洪卫教授围绕本次讲座的主题,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了讲述。

第一部分梳理了“生之谓性”的宋明诠释。李洪卫教授认为,“生之谓性”是儒学思想史上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自孟子与告子辩论以后,在宋明儒学中重新掀起波澜。他从阳明和明道的两段文字入手,得出一个“共通”的结论:“所谓是非善恶是一种人为的“造就”而并非先天之本源的东西,摒弃人的私意念头,任天机流行,则无所谓善恶是非了。”宋明时期,一般学者大都支持孟子的观点,但是明道和阳明的看法更接近告子。

第二部分从“气与理的对立关系”的角度入手,论述了唐君毅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做批判。唐先生在这里认为,“生”是一种具体的生命,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或共相,因此,人之生是感性生命的存在者,但是,是依据先天之理的生、感,它具体表现为“感应”,没有感应,便无所谓“生”,只有反观到天地万物之体的一生共生一体之理,才是对人的“生性”的理解与把握。针对这一观点,李洪卫教授认为,唐先生这样说,从理上是对的,从感应上说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仅就明道的这句话来理解,则是既相应又不相应。相应的是生性具有感应性,这是明道一直强调再三的道理,但是常人的确不识此理,故普通人很难理解明道与阳明的“仁”的本义的超越层面。

第三部分论述了牟宗三先生对于“生之谓性”的解读与讨论。李洪卫教授认为牟宗三在“生之谓性”的解读上与唐君毅的理路基本相近,即从善恶对立、气理对待的层面来把握理解,这样对明道和阳明的解释存在着和唐君毅同样的问题。但是,牟宗三的解读又有自己的特色,他试图通过天命下贯以及《易传》之生生的视角理解生之谓性问题,也有特别值得关注之处,但是由于他对“至善”与天道本体的执着,他于此呈现的问题也比唐君毅更显豁。

讲座最后,程志华教授对本期讲座进行了总结,程教授特别指出,李洪卫教授本场讲座的话题,是很有价值的,且有很强的开放空间,希望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去继续探讨并研究。最后他对李洪卫教授带给我们的这场“纯粹”“地道”的哲学讲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在与谈环节,两与谈人分别谈了自己对李教授讲座问题的理解,与李教授进行了互动。在讲座互动环节,与会师生踊跃发言,就相关问题向李教授请教,李教授都耐心地给予了回应与解答。

整场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此次讲座,拓展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为师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增进学院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