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燕赵哲讯 | 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哲思汇流·文脉传承”济宁研学活动纪实(三)

发布日期:2025-04-18    作者: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来源:     点击:

为深化儒家哲学研究,拓展博士生学术视野,体悟儒学精神,浸润儒家文化,4月17日,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开展“哲思汇流·文脉传承”研学之“溯圣哲遗风,察古今时变”活动。研学团先后学习考察了颜庙、曾庙、尼山圣境,将学术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探寻儒家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本次研学活动由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程志华教授个人科研经费资助,来自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7名博士生参与。

4月17日,研学团前往颜庙考察。颜庙作为祭祀孔门弟子“德行科”颜回的庙宇,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此次研学的焦点。五进院落层次分明,从棂星门开始,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儒家“礼”的规制,整体布局严整,尽显古朴庄重的气质。踏入庙门,首进庭院肃穆,复圣庙坊两侧石坊与石栏围合空间庄重。行至第二进,陋巷井亭引众人驻足,内有明“陋巷井”碑及数通旁碑,承载着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精神。再看庙内的复圣庙门、博文门、约礼门、归仁门,以及两腋的克己门、复礼门,共同构建出特殊的出入格局。每道门皆蕴含颜回的品德智慧,象征道德修养需“克己复礼”,循“四勿”准则,方能“归仁”。穿过仰圣门,两座碑亭静立院中,见证颜回“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道德追求。

随后,研学团离开颜庙,前往曾庙。曾庙又名宗圣庙,是祭祀孔门弟子曾参的庙宇。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初名“忠孝祠”。研学团踏入曾庙后沿着庙宇建筑的脉络徐徐前行,从棂星门到戟门,再至宗圣殿。《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庙内碑刻林立,研学团研读碑上文字,碑刻内容不仅记录了曾庙的修缮历史,更有对曾子哲学思想的阐释。围绕曾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研学团展开研讨。在《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思想的启发下,研学团交流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儒家“内圣外王” 理想的实践路径。

尼山圣境是此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尼山圣境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地标,吸引研学团前来探寻儒家智慧。踏入圣境,高达72米的孔子像庄严肃穆。随后,研学团步入大学堂,堂内仁、义、礼、智、信五大厅,借助雕梁画栋、巨幅壁画、精美雕塑等艺术形式,生动展现着儒家经典。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倡导的为学之乐,到《大学》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再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思想,以“仁”润心,以“礼”范行。

颜庙、曾庙和尼山圣境的研学之行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是对儒家文明深邃内核的解读。在颜庙的古朴庭院中,体悟到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 的境界;在曾庙的肃穆建筑里,感知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在尼山圣境的孔子像下,领会到 “仁、义、礼、智、信” 的品格。

注:感谢程志华教授“中美儒学史和现代新儒学研究”项目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