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儒家哲学研究,拓展博士生学术视野,体悟孟子儒学精神,浸润儒家文化,4月16日,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开展“哲思汇流·文脉传承”研学之“走近孟子故里邹城”活动。研学团先后学习考察了孟子故里(凫村)、孟庙、孟府、孟林等古迹,将学术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探寻孟子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本次研学活动由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程志华教授个人科研经费资助,来自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7名博士生参与。

4月16日,研学团首先前往孟庙考察。孟庙为历代祭祀战国思想家孟子之所,创建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踏入孟庙,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穿越时空与孟子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研学团沿着孟庙的中轴线前行,依次参观孟庙的各个建筑。孟庙中的各门、殿、古树等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孟庙棂星门中的棂星二字指角宿天田星(即农祥之星)或文曲星,因此棂星门常被用作祭坛、学宫、文庙的重要之门。这彰显出了孟子的崇高历史地位。棂星门左右设“继往”“开来”二枋,象山指出“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此四字深刻的表达出孟子对孔子之道的传承与发扬。泰山气象门则典出程颢:“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岩岩气象也”,以泰山巍峨之意象,比喻孟子的精神气象。亚圣殿作为孟庙的主体建筑,不仅是祭祀孟子的场所,而且以实物载体的形式彰显着孟子“绍述三圣”“守先待后”的历史功绩。

随后,研学团来到了孟府。孟府位于孟庙西侧,庙、府仅一街之隔,因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孟轲被加赠为“邹国亚圣公”,孟府因此被称为亚圣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生活的地方,孟府的建筑布局与空间规制严格遵循古代礼制,体现了儒家的等级观念和家族秩序。中路建筑的排列有序,前堂后寝的格局,彰显着家族的威严与庄重。孟府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孟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也体现着孟子“居仁由义”的安身立命精神。

孟林是此次研学活动的重要一站。孟林又名“亚圣林”,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古木参天、碑碣林立,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肃然起敬。孟子“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的观念在孟林体现得淋漓尽致,孟子强调“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氏族人世代葬于孟林,这种传承不仅是对先辈的敬重与追思,更是将家族成员紧密相连,强化了家族凝聚力,进而延伸为对民族文化根源的尊崇与传承。其空间布局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制,体现了儒家宗法制度中的嫡长继承与家族秩序。孟林碑林中保存的历代碑刻,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孟子文化的尊崇与传承,展现了孟子思想的生命力与传承力。

孟庙、孟府、孟林研学之行,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之旅,是对孟子思想精神的体证和解读。在孟庙的古韵遗风中,探寻到“仁义礼智”的道德传承;于孟府的重门深院中,感悟到“居仁由义”的治世智慧;漫步孟林的幽径时,领会到“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的死亡伦理。
注:感谢程志华教授“中美儒学史和现代新儒学研究”项目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