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儒家哲学研究,拓展博士生学术视野,体悟儒学精神,浸润儒家文化,4月15日,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开展“哲思汇流·文脉传承”研学之“走近圣城曲阜”活动。研学团先后学习考察了孔庙、孔府、孔林等古迹,将学术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探寻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本次研学活动由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程志华教授个人科研经费资助,来自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7名博士生参与。

4月15日,研学团前往孔庙的棂星门考察。“棂星”寓意尊孔如同尊天,象征着孔子的崇高地位,也提醒人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儒家文化。进入孔庙后,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各个建筑,研学团在感受建筑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孔庙大中门的命名符合《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念。大中门深度诠释了儒家“中庸”哲学,恰合“无过无不及”的中和之道。孔庙杏坛为孔子讲学之地,典出《庄子·渔父》寓言,其空间形态融合了儒家“礼乐教化”理念,其开放格局与自然意象,诉说“道不远人”的哲学真谛。

随后,研学团离开孔庙,前往孔府,参观了孔府遗址。孔府,作为孔子嫡系后裔“衍圣公”的官署与私宅,其建筑布局与空间规制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中路“三堂六厅”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最后以花园收束,严格遵循“前公后私、中轴对称”的礼制秩序,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递进逻辑的空间演绎,后花园的山水景致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孔林是此次研学活动的重要一站,孔林作为孔子及其后裔绵延两千余年的家族墓地,不仅是墓葬园林,更是儒家思想的有形载体,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孝悌与慎终追远思想贯穿其中,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孔氏族人世代葬于孔林,这种传承体现了对先辈的敬重与追思,是孝悌观念的具象化,将家族成员紧密相连,强化了家族凝聚力,进而延伸为对民族文化根源的尊崇与传承。其空间布局以孔子墓为核心,孔子、孔鲤、孔伋墓葬呈“携子抱孙”格局,体现了儒家宗法制度中的嫡长继承与家族秩序。孔林古木参天、碑碣林立,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体现了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通过对现世生活的投入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来超越死亡的局限,实现生命的价值。孔林碑林中保存历代的碑刻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记录不同时期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与传承力。

三孔研学之行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是对儒家文明深邃内核的解读。在孔庙的雕梁画栋间,触摸到“克己复礼”的礼制传承;于孔府的朱门深巷中,感悟到“修身齐家”的治世智慧;漫步孔林的古木幽径时,领会“慎终追远”的生命哲思。
注:感谢程志华教授“中美儒学史和现代新儒学研究”项目经费支持。